<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3年一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公示公告

        时间:2023-02-02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靳国英

          根据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关要求,现对2023年一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拟推荐的12名候选人予以公示。他们是:助人为乐类:常向阳、周旭阳、刘  霞、郭荣强;见义勇为类:付国栋;诚实守信类:张彦兵;敬业奉献类:黄丽丽、张新停、姚妙荣;孝老爱亲类:杨彩霞、闫爱民、张秀珍。

          广大干部群众对所推荐对象如有意见,可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向省委明办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3年2月2日至2月9日

          受理处室: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处

          传真电话:029-63905886

          邮箱:shanxihrb@163.com

          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

          2023年2月2日

          2023年一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事迹(陕西)

          常向阳:“爱心妈妈”30年躬行不辍,为贫疾儿童提供一个永不关门的家

          常向阳,女,1971年8月生,西安慈善心羽家园创始人。她投身公益事业30余年,自筹资金建立西安慈善心羽家园,为贫疾患儿免费提供一个永不关门的家。曾获“陕西好人”“西安好人”“三秦善星”“陕西省最美志愿者”“陕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等荣誉。

          搭建爱心家园 为贫困患儿家庭带去希望 

          2017年,在一次公益活动结束后,常向阳看到一位大娘在儿童医院楼道打着地铺睡觉,身旁的碗里还放着两个馒头。她问道:“大娘你怎么睡在这里?”大娘说:“孩子病了,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借来的钱也都用完了,但凡有点办法谁想睡在这儿。”也正是这次偶尔的对话,让她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这些异地来西安治病的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家,一个分文不收的家。

          可她不知,西安市儿童医院位于西安市重要商圈附近,寸土寸金,要想同时容纳更多患儿家庭入住,就只能找一处相对开阔的房子。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房源,常向阳个人出资租下了位于西安市莲湖区西门里安定广场3号楼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为来西安治疗的贫困家庭大病患儿建起了一个治疗期间免费吃住的家,这个家距离西安市儿童医院仅一路之隔。一套普通的出租屋,却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

          整洁明亮的大房子里,设置了读书角、休息区、衣物间、开放式大厨房。冬有暖气、夏有空调,24小时有热水。米面油、肉蛋奶等食品也是免费提供给患儿家庭共享。在这里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温暖和感动,常向阳和心羽志愿者用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给孩子们建立起来了遮风挡雨的避风港。

          来自省内各地或甘肃、青海、宁夏等外省的患儿家庭先后入住家园,这些孩子大多患胆道闭锁、脑瘫、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年龄最小的只有1个多月,最大的也不过14岁。带着孩子来西安治病,孩子的病情压在家人的心头,在异地的生活开销也可能拖垮一个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入住的家长和孩子都管这里叫“家”,孩子们都喊常向阳“妈妈”。在家园,重病患儿的家长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时,会给“家”里的所有人做饭。有条件打零工的家长,也会在下班后主动承担其他家务。孩子之间像兄弟姐妹,家长们也在彼此温暖、相互鼓励之下,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遭遇的不幸。

          家园温暖的不只是一餐一饭,亦是困境中的爱心与守候、勉励与互助。六年来,这个家帮扶了来自天南地北的1200余名身患胆道闭锁、血液肿瘤病、尿毒症、脑瘫等孩子康复返乡,间接受益者达数万人之多。心羽志愿服务队也刚开始的100多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名。常向阳和志愿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无微不至、暖心服务如同一盏黑夜中的“小橘灯”,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得到医院及家长的普遍称颂。其中针对患儿家庭开设的“小白课堂”、“医患交流会”、“家长板凳会”等传播知识、心理建设的活动深受家长欢迎,大家都亲切的管家园叫“小家”,孩子们喊常向阳“常妈妈”。

          多方筹集善款  救助患儿重获新生 

          来自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的小鑫雨妈妈说,我女儿今年整整八岁了,孩子因为生的时候缺氧。导致走路障碍,小时候在医院做康复治疗,脑瘫这病治起来非常的慢,更重要的是治疗费用特别高,对于我们这特别贫困的家庭,再加上鑫雨爷爷患有心脏病,胃穿孔,老烂腿,鑫雨奶奶眼睛又不好,她爸爸一个人打工根本就维持不了这个家,没办法鑫雨的康复只能停了,还欠了不少账。就在去年一个志愿者团队下乡扶贫的时候,村干部给他们说了我家的情况。希望能帮助娃,让孩子站起来走路。就这样,我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住进了心羽家园,住在吃住用分文不收的家园,我们打心里相信了世上真有愿意帮助我们的好心人,常姐不但给我们提供生活帮助,还帮我们给娃找医生,找治疗费用。孩子经过在附近康复机构1年多康复训练,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自己走路了。

          家住富平的王晓娟是家园的“常客”了,两岁的儿子航航(化名)上身穿的就是家园志愿者们捐来的衣服。“4个半月时,儿子黄疸严重,连流的眼泪都是黄的,全身浮肿,不吃不喝。”王晓娟说,由于对医疗常识的不了解,家人都准备放弃了。家园的常向阳大姐得知这一情况后,专程赶到他们村里了解情况,并帮忙联系了天津的一家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让本来看到希望的家庭又一次陷入了危机当中,常向阳一方面继续给患儿家庭打气,另一方面积极奔走各大慈善基金,最终在两个爱心基金的共同帮助下,航航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

          陕西洋县在册贫困户袁水生带着不满两岁的左脑萎缩儿子找到了她。从小失去父母的袁水生,在家安顿好患有癫痫无自理能力的妻子后,独自带着儿子来西安治疗。没过多久,医药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种种开销把他四处求人借来的钱花光了。看不到前景的茫然彻底击垮了这个憨厚的农村汉子。就在他感到绝望时,医院的一个病友告诉他心羽家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来到心羽家园。就这样他和孩子在这个西安的“家”一住就是11个月。

          来自西安市长安区的脑瘫孩子铭铭和妈妈已经在家园住五个多月了。孩子妈妈说,听其他病友说家园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吃住,一开始我们也不太相信,心想哪儿会有这样的好事?事实真的如此,这里确实是太好了,不仅为我们提供这么多便利,省下的不少钱也能给孩子坚持做治疗。

          防控疫情 贡献一份志愿力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常向阳和她的团队也像那些最美的“逆行者”一样,始终奔波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第一时间成立“疫情突击队”,专门负责组织货源、购买防护物资捐送一线。连续20多天奔走在支援一线,向定点收治病人的其中8家医院、公安系统、消防支队、环卫人员、救助管理站、儿童福利院等始终坚守工作一线的人员捐送3M口罩2250个、防护服165件、护目镜165副、N95口罩50个、一次性口罩3140个、儿童口罩100个、医用酒精40公斤,消毒液30公斤、安心裤752个等。疫情突击队配合所在社区发放“告市民书”,走上街头为过往人员、环卫工师傅和没戴口罩的行人免费送口罩,普及卫生知识,劝说群众参与防控工作,坚决切断病源的输入和传播渠道。三年疫情,常向阳和志愿者始终在社区防控前沿忙碌着。

          回看她一路走来,离不开艰辛、努力、锲而不舍……这些字眼。常向阳没有可以自豪的身世背景,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公益人,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公益的热心,用坚毅的臂膀承载着无数个困境家庭的希望,让善行义举感染每个人,传递了正能量,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成为一张宣传西安的闪亮名片。

          “其实我就是爱管闲事,看不得人间疾苦。趁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多帮助几个孩子,多圆满几个家,这辈子也算没白活!”常向阳说。凡人微光,公益也许就是这样,无论在何时何地,总有一股看似微弱却永不熄灭的正能量温暖着世界。

         

         付国栋:关中汉子跳水救人不幸牺牲

          付国栋,男,1979年11月生,生前系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亚子村村民。为救助引渭渠落水者而不幸溺水,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曾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好人”等荣誉。

          见义勇为 勇救落水人员 

          2021年11月19日晚,付国栋表弟魏某接到朋友亲属电话,称因为家庭矛盾朋友外出未归,随后魏某拨通对方电话,询问得知其在陈仓区虢亚路引渭渠附近。由于害怕出现意外,他就叫上了表哥付国栋一起去劝解。

          “我们开车一路找,在田家坡引渭渠附近找到了朋友停在路边的车。我们准备下车去查看,结果他突然打开车门,跑到引渭渠边跨过护栏滑入渠中。从我们发现到他滑入渠中,前后时间可能都不到一分钟。”魏某说,当时他和表哥付国栋一下傻了眼,赶紧拨打报警电话并下车追赶。由于水流湍急,不一会儿已经漂走很远。跑了大约五六百米,付国栋和魏某跑到了跳水者前方,付国栋开始脱衣服、摘掉手表,连同车钥匙和手机塞到魏某手里。

          “我说哥你先别下水,有危险,可他就说了一句‘要救人’,然后就跳下水了。”魏某说。跳下水后,付国栋看准时机一把抓住落水者,并托举着他奋力向岸边游。但因对方挣扎,付国栋在托举过程中被其下压,不一会儿,在岸上的魏某看见付国栋没有了动静。

          “我也脱了上衣,和表哥脱下的羊毛衫打成结,给表哥投过去,但那时候他已没有一点知觉了,很快就沉下去了。”魏某说。之后,虢镇派出所民警和辖区消防队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在引渭渠西堡村老砖场附近将落水者成功营救上岸,此时已经将近午夜12时。落水者得救了,而下水救人的付国栋却不见了踪影。

          英雄壮举 感动无数市民 

          事情发生后,付国栋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在网络传播,瞬间传遍宝鸡人的朋友圈,感动无数市民、牵动无数人的心。“寻找”付国栋成为了大家的关注点,消防队员、专业救援人员及社会各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搜救,11月25日,付国栋同志的遗体在距离当初救人跳水点七、八公里处,引渭渠东关街道五一村段打涝出水。千钧一发之际,没有丝毫犹豫,一句“要救人”,他便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义无反顾。

          急公好义 善行有口皆碑 

          付国栋经常先人后己,乐于助人。在周围邻居和朋友们眼中,他为人正直,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他性格开朗,从小为人大气慷慨,别人家有困难,他都会竭尽全力帮助。”邻居仵秀勤心疼地说。付长会是付国栋的长辈,他对付国栋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中礼貌、热心,工作中各种大车小车都能熟练驾驭,是个既能干又能吃苦的人,“经常办好事,很少和人争吵,作为60多岁老人我很敬佩他”。朋友发小们眼里,他为人仗义,谁遇到困难找他,他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忙。

          家人眼里,付国栋是一个好孝子,父亲卧病在床十多年,他和妻子悉心照料,让父亲安度晚年,谈起这件事,村里不少老人都对付国栋赞不绝口。他体贴妻子爱护子女,妻子体弱多病,便让她在家休息,他们有一对正在上学的龙凤胎孩子。付国栋勤奋工作,承担着谋生的重任,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先后干过单位临时工、装卸搬运、货运司机等工作,近几年生活才有了好转。他的猝然离世,令家人以及亲朋好友们悲痛万分,留下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付国栋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挺身而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全社会做出了榜样。

          张彦兵:诚信经营20载,匠心守护“老味道”的空心面手艺传承人

          张彦兵,男,1978年2月生,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村民。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手工空心挂面23年来,张彦兵怀着匠心和敬畏心,诚实守信经营、严把产品质量、创新传统工艺,把产业梦想化作带动乡亲致富的力量,倾力守护“祖宗的味道”。曾获“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好人”“榆林市文明家庭”等荣誉。

          顾客至上 传承诚信经营家训 

          张彦兵的祖父母为人良善,守诺重义,是张家山镇一带颇有名气的挂面匠。2000年以来,他秉承“厚道做人,良心做面”的家训,坚信诚信是立人之本、经商之根,让老手艺焕发新味道。

          为了顾客舌尖上的美味和安全,张彦兵对挂面质量精益求精。

          他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上乘的春小麦面粉和山泉水为原料,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做出的手工空心挂面品质优良、筋道可口、粗细均匀,且多年来从未涨价,深受食客喜爱。做挂面的人都知道,做挂面必然会产生多余的“挂面头”。这些挂面头一般会被揉进第二天的面团中继续使用,但会影响挂面的食用口感。为了保证口感,他弃用挂面头和面,最大程度保持挂面的绝佳口感。

          由于挂面是纯手工操作,没有固定规范的标准,成品可粗可细,越细加工难度越大,张彦兵多方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挂面越细越能体现挂面人精湛的手艺,“卖相”越好,口感也愈佳。为此,他不断试验、挑战,做出的面最细的可以穿过缝衣针的细孔,技艺之精不但令顾客叹服,也令同行钦佩。

          2020年,一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顾客经人推荐欲购买100盒挂面,当时正处于疫情时期,物流不畅。为了让顾客尽早吃上放心面,张彦兵花费比平时高出一倍的人工费雇了两个工人搭下手,夫妻俩忙活了三天制作出成品,将普通快递换成顺丰速递,快递费比平时高1000多元。他诚信经营,一心为顾客着想的行为也为自己赢得了一批“铁粉”,他制作出的挂面总是被顾客抢购一空或是早早被预定。

          坚守初心 焕发产业发展新貌 

          传统挂面的做法非常复杂、耗时也很长,有十二道工序,一户人家一天只能做一百斤左右的挂面。特别是到了三伏天,室外温度、湿度太高,挂面挂不住、不成形,传统老手艺人需要加入大量的食用盐,才易于加工,做出的挂面偏咸、不好吃;如果放得盐少,又会导致面发硬,难以拉伸,加工难度很大。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张彦兵尝试着在传统空心挂面技法上不断创新,通过半年多反复琢磨,在消耗掉了三十袋面粉之后,他精准把握了在三伏天做挂面所需要的盐和水比例,成功做出了空心挂面。

          此外,他还根据市场需要在挂面中加入了菠菜、胡萝卜、艾草、鸡蛋、南瓜、豆面、藜麦、苦菜、韭菜、西红柿、青菜等材料,研发出近20种“新潮”挂面。“这么多顾客信任我,我也要做出特色挂面让更多顾客品尝健康食品。”张彦兵说。“颜值”与“健康”并存的挂面深得食客喜爱,让顾客吃得更健康也更放心,同时也让吴堡手工空心挂面技艺展现“新面貌”。

          关爱乡亲 助力厚城吴堡建设 

          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张彦兵深知,是党和人民培养了他,要多回报社会、关爱乡亲,能帮上别人的忙是自己的荣幸,能够给社会做善事是自己的福气。

          致富不忘乡亲的他先后开展技艺传习40余期,通过“一对一”单训、“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指导数百名在“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掌握技能要点。他还与20多户分散加工的挂面户签订协议,采用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模式抱团发展,几年来,先后有127名村民在他开办的挂面厂务工、分红,月均收入4千元。疫情期间,他尽己所能,向武汉、西安等地捐赠手工空心挂面1200斤,践行了新时代农民的责任与担当。

          张彦兵还积极追赶潮流,搭乘新媒体的“快车”,通过线上直播、参加展销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积极推介吴堡农特产品。向全县手工空心挂面生产企业、农户义务宣讲诚信经商理念30余次,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助力厚诚吴堡建设。

          

        黄丽丽:林学老教授40年以田为家只为造福果农  

          黄丽丽,女,1961年4月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近40年来,她潜心于苹果、猕猴桃等重大病害的致灾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不断破解难题、服务农民增收。她创建的苹果树腐烂病“冬病夏治”防控新技术体系和猕猴桃溃疡病“三位一体”绿色防控新技术体系覆盖全国70%果区,平均防效85%,引领了果树病害防控研究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从教以来,黄丽丽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先后承担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想方设法提供成长的平台、资源和机会,对学生像对孩子一样认真负责。

          本科生亚森来自新疆,“我基础不是很好,做实验很费力。黄老师从载玻片的清洗到病害样本的制作,再到显微镜下的观察,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地教会了我。”

          尽管教龄很长,经验十足,但每一堂课她都会像上新课一样,在有限的课时介绍繁多的植物病害及其防控知识。她把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与国家粮食安全和地区特色经济作物布局、与国家和民生需求相结合,把病虫害特点、防控新技术和新产品等作为教学切入点,综合应用多媒体、标本、现场示范观摩等手段开展教学,使艰深晦涩的课程变得生动易学,有特色有亮点有吸引力。

          创新植物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科技兴教,服务三农 

          苹果是黄土高原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是陕北革命老区的拳头产业。37年来,黄丽丽的足迹遍步了这些地区,鞋子上常常沾满泥土。2000年以来,她带领团队针对苹果树腐烂病等重大病害流行猖獗,枝干枯死、落叶落果、毁园绝收等百年未解的老大难问题,全面系统揭示了病菌传播、侵染、致害的规律,并设计出“减-阻-抗”三道关键技术防线,创建了苹果园重大病害防控新技术体系,破解了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防控技术难题。

          果农王新发对此高度认可:“黄老师解决了我们果农的老大难问题。以前只是对病菌‘作案’后的现场进行‘打扫’,治而无防,现在提前阻‘敌’于家门之外,有治更有防。”仅2016—2018年,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技术推广面积就达到1923万亩,挽回产量174.7万吨,累计为果农增收节支94.5亿元。

          近年来,猕猴桃溃疡病不断蔓延流行,造成花腐和枝干流脓树死绝产。她又带领团队研发出花前花后、采果后落叶前喷药防控病害流行的“两前两后”应急技术,创建了测报预警—保健诱抗—精准预防“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新技术体系。这种改“被动治”为“主动防”的绿色防控技术受到了广大果农的欢迎。据统计,近三年,该技术在猕猴桃产区推广应用309万亩,增收节支33.09亿元。

          她还利用培训会、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开展果树重大病害防控技术培训,科技服务惠农累计超过300万人次。

          为果农解决生产难题,坚守初心,潜心笃志 

          为了让更多的果农受益,近两年,她应邀做起了“直播”。3月24日,她在陕西广播电台做的苹果树腐烂病防控讲座,两天的播放量就超过20万次。

          针对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她总结出易于农民操作和记忆的技术核心——“两前两后”:开花前开花后全树喷药2次防控花腐和叶斑,采果后至落叶前用药液喷淋或涂刷树干2次。眉县农民技术员祁生荣表示,实践证明黄丽丽的方法效果很好。

          面对农民的急难愁盼,她总是有求必应。2018年5月,湖南湘西自治州猕猴桃溃疡病发作,县委书记着急地给黄丽丽打电话求助。她立刻赶到湘西,不顾小雨泥泞就上了山,着急地想去农民地里看看。结果脚下一滑,整个身子悬空了,幸亏同行的人手疾眼快,抓住了她一只脚,把她拉了上来。

          2023年春节前夕,大多数身在异乡的人们已经陆续回家过年了,她还背着行囊,带着团队行走在广西山区的农田里,乐不思返。

          

        杨彩霞:操劳一生古道热肠一辈子的“英雄母亲” 

          杨彩霞,女,1948年7月生,中共党员,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小寨东路社区居民。曾获“全国文明家庭”“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英模”等荣誉。

          杨彩霞家里有4个儿子,4个儿媳,5个孙女孙子。50多年前,她支持丈夫卜天德从军,丈夫在援越抗美的前线,牺牲在异国他乡,杨彩霞一直未将丈夫牺牲的事情告知公婆,并将遗腹子养育成人,给公婆养老送终。后与卜天德的弟弟卜天星在亲人的撮合下结婚,生育了3个儿子。

          言传身教 用大爱和亲情谱新曲 

          面对丈夫突然牺牲的噩耗,当时还有孕在身的杨彩霞开始了家务、农活一肩挑的日子,默默承担起照料老人的重任。白天在地里工作,中午给公婆做饭,下午回家要给身患肺气肿的婆婆洗衣服洗脚,照料身体。为了向公婆隐瞒丈夫牺牲的消息,杨彩霞白天和老人相处时,要假装开心的和老人聊天,哪怕谈论起牺牲的丈夫,怕老人多想也笑着回应,晚上一个人偷偷在房间哭。为了隐瞒丈夫牺牲的消息,杨彩霞每个月以丈夫的身份给老人写两封信,同时邮寄30元钱,没钱就自己出去借,就这样一直持续5年,直到为公婆养老送终。

          2010年大儿子患肾炎综合征,3年花费二十多万元,在照顾儿子期间,由于换肾后只能少食多餐,否则可能会引起全身肿胀,杨彩霞一天至少要做5顿饭,每天花两小时熬煮细细的米羹米糊。儿媳妇外出工作,在儿子做透析期间,每天都是杨彩霞用三轮车拉着他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大儿子身体好转,但杨彩霞却瘦了一圈。在杨彩霞的感染下,几个儿媳妇都很孝顺公婆,一家人和睦融洽、其乐融融,她的事迹感染着邻里,于2011年被省政府和省妇联评为“英雄母亲”。

          古道热肠 用博爱和仁慈写真情 

          杨彩霞住在竹笆市街大杂院,有一位瘫痪在床的耿大伯,无人照管,杨彩霞全家人主动照顾老人日常起居,持续了五年,直至老人去世。每天,她都为老人挑水、洗衣、做饭,沾了屎尿的裤子和床单都是杨彩霞一遍一遍搓洗干净。尿布每天都要洗上二十几次,为了省钱,每次杨彩霞都要把尿布洗干净,晾干后再用。杨彩霞不嫌脏,不怕累,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她认为必须做好的工作。在她的精心伺候下,耿大伯直至去世身上没生过褥疮,而且每天的衣服也总是干干净净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杨彩霞在去医院路上,遇到来自河北的王素琴一家人来西安给孩子看病,生活困顿、没有床位、举目无亲,杨彩霞将他们接到自己家、照顾日常起居,每天四五点一起到医院排队挂号,直到病愈。多年后,当时年仅一岁的孩子已成为天津大学一名优秀的研究生,通过光明报、阳光报等途径找到杨彩霞,并说到没有杨彩霞就没有现在的他,现在双方经常联系,杨彩霞骄傲的和别人说“我现在有5个儿子”。杨彩霞乐于助人的事迹感动着四邻,于1992年被评为西安市“五讲四美”先进个人。

          勤勤恳恳 用实践行动书写人生 

          工作表现突出,杨彩霞在单位入党,工作踏实肯干,表现突出,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2020年初,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的关键时刻,杨彩霞主动加入到东小寨监测点,为防控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3个月零12天,杨彩霞每天都按时来,从无一天缺席,多次从自家带来鸡蛋、核桃酥、水果,让大家补充营养。

          如杨彩霞所说,“我爱人牺牲在前线,他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一定替他完成”。正是有这样的目标,她才坚持将儿子抚养成人,始终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工作中更是迎难而上,多年都坚持担任志愿者。在杨彩霞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下,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在和谐温馨中风雨同舟、亲如一家。

          

        张新停:从兵工车间一线走出来的“大国工匠”

          张新停,男,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共二十大代表,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30年来,张新停坚持“以兵工赤子之心,立报国一技之长”为己任,在我国高科技装备保障产品生产和科研试制的工装量具生产制造任务中“钻技能、干精品、攻难关、创效益”,扎根岗位磨砺成长,创造了诸多“不普通”。

          钻技能、干精品,勇攀技能高峰。张新停从20岁生日那天走进工厂、走上岗位的那天,就立志要当最优秀的工人!他心里干活儿的标准,是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完美”才算完成。他边学边干边钻研,年仅29岁就一举夺得陕西省职工技能大赛钳工“状元”,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34岁时又取得全国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钳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近5年来,每年都作为裁判长执裁陕西省一类技能比赛钳工工种项目。他心中的计量单位,是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坚持以精确到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保证了军品装备的“高度”,使企业军品的研制生产始终保持着“国家标准”。参加工作至今,他做出了三万余件构思精巧、形状各异的测量工具,用来检测弹药生产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的精度,出色完成了“9.3阅兵”、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等多个重点装备保障任务,被誉为“弹药精度的把关人”。

          攻难关、创效益,堪称工匠楷模。张新停经常说:“作为军工人,阵地就是岗位。精益求精、破解难题,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这样他在岗位上精进攻关,不断创造出一系列“不可能、不平凡”,近年完成工艺攻关项目100余项,创造直接价值达700余万元。如:在某重点军品“合膛规”项目中,自主创新攻关,节约外委加工费100多万元,该量规的装配调整法被评为“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在解决军用某型产品部件管内划痕问题时,巧妙设计出方便好用的细长杆式炮管维修工装,被军方誉为“擦炮神器”,并获国家专利授权。“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新停自己迈步向前的同时,积极带徒传艺、带队创效,担负起“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重担,边干边认真整理传授知识经验,20多个徒弟中5人获“陕西省技术能手”、1人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他带领团队近年完成攻关项目300余项,取得90余项经济创新成果,其中,3项获“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铜奖”、9项获“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2项获国家专利,为企业实现节创价值达1300万元,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传播工匠精神,彰显兵工人风采。张新停的事迹和技术创新成果先后受到央视《大国工匠》栏目及央视网、光明网、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受邀参加央视《是真的吗》《机智过人》《必由之路》等节目和成功挑战央视《挑战不可能》栏目,受到全国各地朋友们的点赞,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他积极传播工匠精神,作各种报告讲座近30次,受众两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为国打磨重器,为家守护幸福!”——央视《大国工匠》栏目对给张新停的评语。

          

        姚妙荣:带领“黄河老腔幼儿艺术团”走上央视舞台的“园长妈妈”

          姚妙荣,女,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潼关县城关北区幼儿园园长。从事幼教23年来,她始终秉持文化自信,注重创新和改革传统幼儿教育,将传承弘扬非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以“非遗”育人,以“非遗”培元,滋养幼儿成长,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曾获“陕西好人”“全国青少年春晚优秀教师指导奖”“全国普法名师培育工程优秀学员” “陕西省中小学安全竞赛优秀辅导员”等多项荣誉。

          不忘初心之旅 启航幼教事业的诗和远方 

          2000年,姚妙荣成为一名光荣的幼教教师,面对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她很快用爱与责任投入到基层幼教工作之中。“种一粒好种子,种好一粒种子”,姚妙荣扎根基层,坚守责任使命,时光如梭转眼就是23年,而她也从一线教师成长为管理人员。多年来,姚妙荣一直在探索一个真正能把地域文化特色和园本课程有机结合、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因材施教”的幼儿教育模式,力争“让每一个童年拥有独特的味道”。此后的10年间经过了几次岗位调整,但她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始终未改变。

          坚持文化自信 用“非遗”点亮文化传承的希望和梦想 

          黄河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黄河船工号子,历经千百年的演绎发展,在潼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潼关人,姚妙荣对这项“非遗”文化情有独钟。然而老腔艺人们大都年事过高,老腔作为黄河文化孕育出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非遗文化产物已濒临断代和失传。

          2016年姚妙荣从潼关县中心幼儿园副园长调任秦东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留住“老乡音”、传承“新文化”,带着强烈的文化自信感,姚妙荣将“非遗”文化带进幼儿园,为孩子们开启了崭新的学习之旅。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为全县首创,没有先例、经验、模式可借鉴,姚妙荣就自己寻找、探访老艺人,多方沟通协调,自己垫付出资,购买道具服装,以培养幼儿园5到6岁农村留守儿童为主,于2017年10月自费成立了“潼关县非遗传承艺术团”。艺术团的成立,不仅填补了潼关“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空白”,创造了幼儿德育教育的“秦东经验”,更为传承了千年的潼关“黄河老腔”注入了新鲜血液。

          打造特色名园 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8月,姚妙荣担任潼关县城关南新幼儿园园长,她立足岗位实际,打造“五个南新”。继续传承非遗文化,唱响娃娃老腔,走进“华彩渭南”;创新园本文化,讲好潼关故事,石榴文化进校园;绿化美化校园,开展环境创设,改善办园条件;丰富活动载体,推进家园共育,各项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和家长的一致赞誉。 2022年7月6日至今,姚妙荣担任潼关县城关北区幼儿园园长,她步履不停,初心不改。她用“创争出”三项工作机制,打造“六个城北”。从“非遗城北”“味道城北”“书香城北”“山水城北”“文明城北”“开放城北”六个方面打造鲜明的办园特色,开发园本课程,设立非遗文化传承班,让黄河老腔为孩子们打开传统文化的学习天地。

          姚妙荣创编的《我们都是党的娃》《两饼两汤真真嘹》《小口罩大作用》等少儿黄河老腔曲目,相继被CCTV1《焦点访谈》、CCTV4中文国际频道、CCTV13及陕西资讯栏目作为“六一儿童节”专栏进行宣传报道,荣登新华网官网首页、人民日报并被全国76家媒体报道;让少儿黄河老腔娃娃们成为潼关文化宣传的“小明星”“代言人”,成为潼关一张靓丽的“名片”。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23年来,姚妙荣默默耕耘、初心不改,深深扎根在幼教一线,未来她将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在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上继续努力,用非遗传承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

          

        闫爱民:好媳妇用孝爱撑起全家的希望

          闫爱民,女,1959年10月生,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何村东组人。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婆婆、丈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心、爱心的真谛,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2022年11月,荣获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荣誉。

          今年64岁的闫爱民家中原有10口人。早些年,为了维持生计,丈夫、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照顾公公、婆婆和4个年幼孙子的重担就落在了闫爱民的肩上。由于闫爱民持家有道,勤劳能干,这个贫苦家庭的光景逐年好了起来。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婆婆被诊断为食道癌晚期。闫爱民四处借债带婆婆到西安治疗,想尽办法让婆婆安享晚年。2002年,丈夫返乡经营货车运输,在一次拉沙石过程中不幸遭遇车祸,先后转至市级、省级医院救治,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闫爱民四处借钱坚持给丈夫治疗。但最终迫于经济困难,只能回家休养。康复期间,闫爱民常常鼓励丈夫要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心,经过多年的精心照顾,丈夫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自婆婆生病、丈夫出事后,闫爱民既要服侍重病的婆婆和丈夫,照顾4个孙子,又要操心地里的农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菜,给他们穿衣洗漱,亲自给婆婆、丈夫喂饭喂菜,送孙子们上学后,又匆匆去地里干农活。每天打理着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照顾一家老小,她常常要忙到深夜一点才能睡下,就这样辛勤操劳直至婆婆去世。

          眼看着丈夫的病情一天天好起来,刚过了几年平稳的日子,可打击再次袭来,2005年,年迈的公公患脑萎缩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此时丈夫又突患脑梗死,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闫爱民辗转到县城、西安为丈夫和公公看病。住院期间,丈夫又被查出直肠癌。面对家庭接连发生的变故,闫爱民咬牙坚持着,一如既往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和公公。

          2013年,丈夫的脑梗病情愈发严重,多次治疗无效,彻底成了植物人。就这样,家里西边屋子躺着一个植物人丈夫,东边屋子睡着一个脑萎缩瘫痪的公公。日常生活起居完全要靠闫爱民一个人料理,每天给他们翻身按摩、擦洗身体、换洗被褥、打扫房间。每日三餐总是先给公公、丈夫喂饭,等到她自己吃饭时饭已经凉透了。就这样闫爱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照顾着公公和丈夫,直至2021年1月丈夫去世。

          老天也不是都眷顾可怜人,2022年1月闫爱民的儿子何亚军突患淋巴肿瘤,这个原本负债累累的家庭再一次经受严重的打击。93岁的公公脑萎缩病情依旧,每天闫爱民早起晚睡悉心照顾老人。为了让公公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身体康复,每逢天气晴朗时,她都会将公公用轮椅推到屋外晒太阳散步。怕公公卧床长褥疮,她每天坚持给老人换洗衣物。闫爱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劳苦的操持着这个大家庭。

          

        周旭阳:90后“公益达人”的爱心之路

          周旭阳,男,1991年10月生,陕西大秦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陕西省铜川市暖阳志愿服务队队长。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热心公益事业,聚焦农村老人和特殊儿童“一老一小”群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曾获“陕西好人”“陕西省最美志愿者”“陕西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并在2022年12月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聚焦“一老一小”  彰显青年担当 

          “谢谢你周队长,终于圆了我拍照留念的心愿。”给一位残疾老人拍摄完后,老人眼含泪花地拉着周旭阳的手说。2022年铜川市暖阳志愿服务队走遍了铜川各个区县的偏远山区开展“情系夕阳 留下美好时光”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700余名75岁以上老人赠送公益拍摄照片附赠相框,定格最美“夕阳红”。活动的发起者正是“90后”小伙周旭阳,他长期热衷公益,先后成立了铜川市暖阳志愿服务队、铜川市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聚焦“一老一小”群体组织开展志愿服务。

          在铜川新区锦园小区,周旭阳为行动不便的100余名老人张贴爱心联络卡,老人一打电话他随叫随到。2020年9月26日,一位老人深夜突发心脏病,儿女不在身边,其老伴拨通了周旭阳的电话,他毫不犹豫立马起身赶往老人家中送老人就医,这样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周旭阳带领队员连续四年在采暖季为锦园小区维修暖气管道清洗过滤网,开展微心愿志愿活动,坚持每月带领队员开展敬老活动,为老人送去轮椅、电子血压计、电饭锅、电磁炉等家电,让他们感受子女般的关爱。定期为特殊儿童过生日、送祝福、送节日礼物。在一次微心愿活动调查中他得知印台区一名脑瘫儿童需要特殊功能轮椅,周旭阳特地为他购买了价值1500元的轮椅,让特殊儿童感受社会的关爱与呵护。

          2021年,周旭阳成立了铜川市暖阳小小志愿者服务队,他带领139名小志愿者,开展光盘行动、文明出行、捡拾垃圾、文明城市和健康生活宣传等志愿活动,用一言一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善的种子,照亮孩子们的人生之路。

          乐于无私奉献   绽放生命光彩 

          10年来周旭阳先后无偿献血5000ml,捐献33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献血总量11200ml,相当于2个正常人的血量,并带动多名志愿者捐献血小板,成为眼角膜捐献志愿者,铜川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采集第一人。每次血站工作人员联系他,说有病人急需血小板时,他都会第一时间参与,他深知血液对于急救的重要性,能用自己的血液挽救他人或带去希望,这在周旭阳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022年10月,有居民向他求助说自己父亲因手术急需B型血,他立即号召志愿者献血1200ml。挽救了该求助者父亲的生命。2021年,铜川市承办十四运会男子 22 岁以下组篮球及残运会盲人跳绳。赛事期间,周旭阳连续1个多月在志愿服务站点服务,由于观赛者较多,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总是满脸笑容,热情耐心为每位观众服务,受到了来铜观赛群众的一致好评。

          “铜”心抗击疫情   展现青春活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旭阳连续多日带头冲在防疫一线,在各小区宣传防控知识,带领志愿者在小区门口值守、扫码测温。2022年3月,铜川暴发疫情,锦园A区是高风险区,周旭阳第一时间申请成为该小区志愿者,连续半个月每天24小时坚持志愿服务,引导群众保持一米线距离,发物资到半夜,晚上经常都是睡在应急帐篷内,嘶哑的嗓音成了他的“名片”。性格开朗、积极热情的他成了群众口中的“周跑腿”,他还组织志愿者担任其它小区核酸检测现场“管理员”。

          我们总说小周是铁打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满腔热血的小伙子,时刻精力充沛冲锋在一线,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加入他的志愿队伍。“哪里需要,我就在哪。”周旭阳说,奉献爱心的同时,他也感受到帮忙他人的满足和幸福,他要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牢记心里、付诸行动,在公益路上奉献青春和力量。

         

         张秀珍:农村妇女不顾自家困境收养瘫痪儿50载

          张秀针,女,1944年2月生,陕西省子长县余家坪镇余家坪村村民。她一人撑起家中一片天,在育有两个亲生女儿的情况下,收养瘫痪儿子郝海平50年,先夫因肝癌去世,后一直与现任丈夫贺福胜一起生活,先后抚养继子长大成家、2名孙儿健康成人。曾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延安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爱心收养 让瘫患儿感受“温情”

          孝源于心,爱始于情。1970年,26岁的张秀针和丈夫一起带着她们7岁的女儿,当时,看到没人领养的郝海平,张秀针心生怜悯,收养了出生70天的瘫痪儿子郝海平,她悉心照料,本想着郝海平在自己精心照顾下,能够有所好转,不至于全身性瘫痪,然而,3岁的郝海平依然神色淡然,双脚无法伸展,乃至行走,双臂也不能灵活伸张,丈夫也因肝癌去世,张秀针将自家的粮食、家当全部变卖,拿着变卖的3万元钱,带着郝海平多次寻医治疗,后被确诊为全身性瘫痪及智力1级障碍。之后,张秀针带着郝海平返回家乡,一日三餐亲手喂饭,并且每日给他梳洗,同时,由于郝海平无法移动,自己无力大小便,张秀针时刻注意定时帮助他上厕所,每月4次定期擦拭身体,在悉心照顾52年后,于2022年5月因病去世。

          伉俪情深 携手共抗病魔

          1975年,张秀针和丈夫生下小女儿,生活虽然拮据,但还算温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8月,张秀针丈夫身体偶感不适,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肝癌,患病期间,呕吐不止,她每日为丈夫擦拭身体2次,定期给他换洗衣服,饮食上也尽量顾忌丈夫的口味,丈夫行动不便,她又在床前伺候他大小便,从未让丈夫身着湿衣,住院期间医院花销非常大,情急之下,她以个人名义贷款3万元,帮丈夫治疗,然而,因癌细胞扩散严重,即使全力抢救,也因个人实际情况及当时医疗水平的限制,丈夫在与病魔抗衡5个多月后离世,花光了家里仅有的少量积蓄和她的3万元个人贷款,在丈夫患病期间,她尽心服侍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丈夫去世后,张秀针迫于生活及经济的压力,于1991年5月选择了再婚,与现任丈夫贺福胜重组家庭,之后她依靠着自己精巧的手工,制作老虎枕头、鞋垫、老布鞋等手工艺品,并进行变卖,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清了所有账务。

          悉心哺育 送继子步入幸福

          重组家庭后,张秀针在照顾好自己三个孩子的同时,还得肩负起贺福胜家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一方面,照顾年过八旬的公婆,张秀针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着公婆,直至双双过世。另一方面,又承担起照顾15岁年幼继子的重任,继子患有羊癫疯,不时抽搐,张秀针对其尤为悉心,除照顾其起居饮食外,考虑其情绪,外界天气变化穿衣着装等,直至其22岁结婚,步入婚姻殿堂。

          倾情抚育 使孙儿长大成人

          继子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由于性格、经济条件等因素,5年后,儿媳留下2个孙子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当时,一个孙子刚满一岁,一个3岁左右,看着继子的沮丧,张秀针心疼又心酸,决定一定要将两个孙儿抚养成人。儿子离异后,出门在外打零工,勉强自给自足,也不过问孙儿情况,孙子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她靠传统手工,供养俩个小孙子衣食住行的同时,供他们上学,可谓尽心竭力,但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两年前,小孙子因为一场车祸住进了医院,张秀针在顶着巨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尽心照顾小孙子,钱不够了,她四处奔走筹钱,小孙子哪疼了,她必定第一个冲上前去询问,没日没夜照顾了2个多月。这种不是亲人却胜似至亲的爱,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一致称赞。如今,两个孙子都已成年,大孙子23岁,有着厨师的手艺,在榆林某酒店当主厨,小孙子21岁,依靠电脑技术,在北京某企业上班。

          相互扶持 与老伴共度余年

          现如今,两女儿已经成家,并有了各自的生活,78岁的张秀针已经年迈且患有腿疾,75岁的丈夫因老年慢性病而丧失劳动能力,不时住院治疗,张秀针坚持着自己的传统手工,不时会有人上门购买,她靠着自力更生的动力与老伴互相扶持,携手到老。

          百善孝为先。张秀针孝老爱亲的事迹在十里八村早已传为佳话。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孝老故事,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爱亲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孝老爱亲乐章!

         

         刘霞:长期关爱帮助山区弱势人群的农村妇女

          刘霞,女,1976年1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紫阳县高滩镇万兴村人,紫阳县茉莉爱心公益联合会副会长(法人)兼秘书长。2014年,刘霞与“爱心跋涉”创始人亢钧携手,成立茉莉爱心公益联合会,长期开展爱心助学、助老等公益活动,组织实施“空巢老人”“公益夏令营”“微心愿”“乡村振兴”等多个公益项目。曾获“陕西好人”“陕西省女性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等荣誉。

          奉献一份爱心 托起一个希望 

          刘霞的父亲是一名优秀教师,她从小就受父亲乐善好施品行的熏陶。2012年,看到山里的孩子经常因贫困辍学,刘霞深感惋惜,便开始了助学行动。从此,为失聪的花季少女寻找聋哑学校,为贫困老人购买医疗保险,为困难病患争取医疗费用,陪孤儿、单亲家庭孩子过周末……这些事,不胜枚举。

          2014年3月,家住城关镇塘么子沟村的7岁孩子朱兴炜,被确诊为脑积水并伴有脑肿瘤。刘霞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和志愿者赶到朱兴炜家中了解核实情况,紧急商讨救助方案,短短两天时间就通过网络和现场募捐等形式募集善款10万余元。当孩子的父母接过善款时,顿时热泪盈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在刘霞的帮助下,孩子得以及时治疗并最终完全康复。

          奉献爱是不变的初心 

          10年来,刘霞累计组织、参与资助学生5000余名,发放助学款450余万元,开办4期“暑期夏令营”,带领100余名特殊困难孩子走出大山开拓视野;为50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提供食宿、学习辅导等服务;为2100余名困难留守儿童送去30余万元慰问品;为700余名空巢老人提供价值20余万元慰问物资;慰问“三留守”人员671人次,发放资助金42.8万元;开展“千户社区·暖冬行动”,惠及搬迁群众300余人,发放物资约9万元;慰问关爱帮扶孤儿、事实孤儿、困难儿童物资17万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更是成全自己”。刘霞说,希望用实际行动带给孩子们温暖与关爱,同时激发广大社会人士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怀,弘扬社会正能量。

          同心抗疫 谱写人间大爱 

          2022年3月25日,紫阳县城境内突发新冠疫情。刘霞协同30多位茉莉爱心联合会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承担起县城东城门社区及其他个别社区10000多人的粮油、果蔬、药物等物资配送及防疫人员送餐任务,并联系爱心人士捐赠9万元物资用于疫情防控。

          “有些事情不仅仅是单靠金钱所能抚平的,有的人不但需要给予热情的扶助,还需要温情的关切。”一直以来,刘霞和茉莉爱心公益联合会致力于公益事业,就像流光溢彩的朝霞,给身处困境的人带来温暖的关照,带来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郭荣强:投身公益18载痴心不改的志愿者协会会长

          郭荣强,男,1975年7月生,陕西勉县汉水人家公益志愿者协会会长。他于2005年成立汉水人家公益志愿者协会,一直奉行“公益连接你我他,生命非凡助大家”的工作理念,至今已从事慈善事业十八年。曾获“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陕西好人”“陕西省最美志愿者”“陕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 “陕西省脱贫攻坚奋斗人物奖”等荣誉。

          心系贫困学生 关爱儿童健康 

          2015年至2021年,郭荣强发起了针对勉县困境儿童的温暖包计划,每年冬季向他们发放每一件温暖包,温暖包里有都有一双棉鞋,一件二合一的棉衣,一个书包,围巾,手套,护手霜,彩笔盒,绘画本,袋鼠玩偶,儿童口罩总价值365元。六年里,共为2000名困境儿童发放了价值73万元的温暖包。

          2017年郭荣强和他的团队在社会调研中发现:勉县山区儿童龋齿发生率100%,于是他们便开启了“爱呀·爱牙”山区儿童护牙公益行动。2017年至2021年,该公益项目投入资金35万元,累计为5200名学生检查口腔健康,捐赠护牙用品,宣传护牙知识,勉县山区孩子龋齿发病率已经降到65%。“每当看到孩子们露出洁白的牙齿对着我笑喊我“护牙”叔叔时,我笑的比他们还灿烂。”郭荣强满怀欣慰的说道。

          策划扶贫项目 助力深度贫困村 

          2020年7月,郭荣强发起了勉县“百社百村”脱贫攻坚帮扶计划,他用25天对勉县十七个深度贫困村进行了扶志扶智,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捐赠慰问,项目至今总投入46万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项目执行中,郭荣强腰椎病发作,但他始终坚持从未退缩,晚上和大家商量活动细节,上午组织开展活动,下午到医院做牵引治疗,“百社百村”的每一场活动都从未缺席。郭荣强希望通过健康扶贫、困难群众救助、扶智扶志等活动去改善深度贫困村基础条件,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到现在,我都清楚记得高龄老人拉着我热泪盈眶的感动,记得农家书屋里借书人眼神中的坚定,记得贫困户剪完头发焕然一新整装待发的自信......”郭荣强回忆道。该项目荣获2021年“汉中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致力家乡发展 勇担社会责任 

          自2020年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郭荣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20年元月在疫情防控最关键时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向县各大医院,疫情防控点捐赠价值32万元的防控物资。2021年西安发生疫情以来,向各疫情防控点捐赠价值18万元的抗疫物资。

          2021年8月21日,勉县遭受水灾,郭荣强立即参与到抗洪救灾中。8月22日郭荣强联合深圳壹基金深入受灾严重的长沟河镇,新铺镇进行物资捐赠,先后向受灾群发放20万元救灾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