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 公园绿地开放共享须“且享且珍惜”
        2023-02-08 11:27: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记者6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我国将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鼓励各地增加可进入、可体验的活动场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2月7日《河北日报》)

          相信很多人对去年席卷全国的“露营热”有着深刻的印象。一时之间,城市郊区、野外,适合露营的地方都变得“一位难求”。2022年“露营热”的出现,表面看上去和当时的疫情防控有关,很多人因为疫情防控政策无法去较远的地方旅行,所以把露营当成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露营热”的兴起,反映出的还是公众对大自然、对“诗和远方”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

          当时就有人提出,向往大自然、向往“诗和远方”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到郊区、野外吗?为什么不能去城市的公园、绿地?这样一来,不但距离更近,时间成本更低,而且对于一些没有私家车的市民来说,也同样可以享受到露营的乐趣。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就城市来说,各种类型的公园、植物园等,可能是距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了,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从家门到自然的转换,而不用非得舟车劳顿,到郊外和野外去。

          问题就是,大多数城市的公园、植物园等,都只允许市民游客入内游览、观光,却不允许在公园的草坪、绿地上露营,以及进行其他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而背后的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避免公园草坪、绿地的环境被破坏,包括植被被践踏,环境被垃圾污染,等等。

          伴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的通知要求,这一状况将得到改变,以后市民游客在城市公园露营将成为更多的可能。按照通知的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组织本地区有关城市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试点时间为1年。其中,南方地区要应试尽试,逐步扩大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试点城市,合理确定开放共享区域。

          这当然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以后我们就可以实现“家门口露营”了。但是,这一工作要想得到顺利推进,并且最终成为现实,还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就是公园方面要投入必要的资金、资源、人力等,加强对草坪、绿地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同时也加强对入园人流增大以后秩序的维护力度。举例说,相比于以前把绿地草坪围挡起来不让进入即可,现在就需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被过度踩踏,影响正常生长。第二个前提,市民游客在公园露营过程中,要“且享且珍惜”,坚守文明、爱护公物、保持秩序,避免对公园的绿地、草坪带来践踏和破坏,也不应为了争抢露营地点发生不文明行为,等等。

          只有做好了这两点,则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公园绿地的开放共享,也才有望在全国更多地方得以实现。(苑广阔)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