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厚德陕西 > 正文

        一生笃信一个梦

        时间:2022-12-22    来源:渭南日报    责任编辑:靳国英

                                                                                            赵增寿一生的梦想就是让百姓吃上好果子
          记者 贾 维
          冬日的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镇试验站,室外清冷寒凉,目之所及一派萧索荒凉,温室大棚内却是一派春和景明,绿油油的番茄苗长势喜人。55岁的赵增寿已满头白发,与同事们蹲在地里仔细查看、拨弄这堆“小苗子”,不时记录着不同品系的番茄苗期叶子、茎秆等生长特征特性,“可别小看这些小苗子,他们都是明天的新希望。”赵增寿脸上堆满笑意地说。
          自1993年从西南农大毕业被分配到渭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之后,赵增寿在这里已度过29个年头。这些年,他就干选种育种这一个活。“一辈子尽在地里头忙活了,失败了无数次,选育出了‘西润2007’和‘西润1376’两个新品种。”赵增寿笑笑说,“没办法,搞农业就是这,只有扎扎实实用心血浇灌,才能有收获。咱笃定的事情,咱就干到底。”
          出身富平农家的赵增寿,自小就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愫,上大学时便义无反顾选择了西南农大的蔬菜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渭南地区农科所,如愿做起了番茄、辣椒等蔬菜育种工作。“对我激励影响最大的人,实际上就是我的校友袁隆平先生,他一生笃信的一个种子梦,拯救了数以亿计的人,我虽然平凡普通,但我也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这一件事,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也是我职业的小小价值。”赵增寿说。
          精心育种“小番茄”上做“大文章”
          “国外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按斤卖。”赵增寿不禁感慨。回想起还在读书时,在报纸上无意间看到国外黑珍珠香瓜带动了某地群众鼓了腰包的新闻,从那时起,他意识到新品种种子的“威力”。也正是自那时起,他的心里萌生了培育新种子的念想。
          虽然在西瓜、辣椒等领域也有些尝试,但赵增寿还是将大半生的精力投放在番茄上。之所以选择番茄育种领域,一来番茄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多,也最受老百姓喜欢的蔬菜品种,二来种植番茄的收益要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和传统蔬菜。赵增寿进一步解释:“有人将番茄的投入产出比与几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做了一组统计对比,结果发现,每亩番茄的纯收益是土豆的6倍、甘蓝的8倍、玉米的18倍。”
          从农村出来的赵增寿自小便见惯了乡亲们常年劳作但收益不佳的苦闷心境与窘迫生活,也正因此,乡亲们对跳出农门有着热切的渴求。但他也明白,即便如此,土地仍是大伙儿内心最割舍不下的。从西南农大毕业,再投身于土地时,他已有了新的身份、新的信念——那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小番茄”上做“大文章”,选育出更优质更新的品种,让地里重新长出农家人的新希望。
          也正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将心血浇灌在这片试验田里。“番茄育种,有时比照顾孩子还费工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赵增寿说。每年3月至7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扎在试验站,遴选种子、人工授粉、鉴定实验,丝毫不敢停歇。一个番茄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为缩短育种时间,尽早培养出优质番茄品种,8月至12月,还要把番茄种子送到广东、广西等地的育种点进行繁育。功夫不负苦心人,近年来,赵增寿相继完成了《番茄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渭南市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主持选育的番茄新品种“西润2007”已于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登记,“西润1376”正在登记。
          说起新品种,赵增寿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笑容:“‘西润2007’具有丰产性好、耐低温、弱光能力强等特点,其长势强、叶色绿,商品性好,尤其耐低温弱光,是温室越冬及早春设施栽培的优选品种。”
          尽管已快到退休的年纪,但赵增寿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主持着《番茄抗TY新品种选育及绿色栽培技术研究》《特色水果番茄新品种及配套优质精准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项目。
          全力推广土地里生出“新希望”
          小小一粒种,牵动着人心,孕育着希望。
          每年5月,在蒲城县孙镇农业园区,红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农户们在忙碌采摘的同时忍不住感慨,新品西红柿成了大家的致富果。在赵增寿和番茄育种团队的积极推广下,2018年末,孙镇农业园区共引进“西润2007”10亩,栽种10棚,带动50多户当地村民共同发展。新品种平均亩产量7500余斤,亩产值可达2万元,总产值达到20余万元。
          “培育出优良的品质,主要目的还是不断增产增收,不断提高番茄的质量和品质,从而让种植户有好的收成。”赵增寿说。多年来,赵增寿带着他的番茄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在白水、蒲城、华州区等地,引导当地群众从事番茄生产,发放学习资料,辅导栽培技术。番茄也成为这些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其中,来自华州区的王纪华引进赵增寿的优质番茄种子后,已发展了19个棚,每亩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顺利致了富。每每听到农户的这些反馈,赵增寿的心里总是甜滋滋的。他笑着形容自己的职业,“手上沾满泥土,心中充满希望”。
          “还记得曾经看过袁隆平院士的一个视频采访,他说研究水稻是为了让人们吃饱,那么研究番茄,是为了让人们吃好。我始终记着这句话,作为从事番茄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一定要培育好品种,让种的人过上好日子,吃的人吃上好果子。”赵增寿笑着说,这就是他的初心。
          一生笃信一个梦,一生笃定一件事。为此,赵增寿给自己的微信取名“高山”,寓意科研育种的道路就像攀爬一座座高山,唯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一览辽阔的风景,而他想要的这个风景,正是黄土地上能长出乡亲们生活的“新希望”。